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1927年9月25日,当毛泽东听说卢德铭牺牲的消息时,他仰天长叹:"还我卢德铭!给我三个师也不换!"
这句话分量有多重?要知道,那时候起义部队总共才一千多人。一个22岁的年轻军官,凭什么让毛泽东如此痛惜?如果他活下来,中国军史会不会改写?
展开剩余92%孙中山破格录取的学生
1924年春天,一个19岁的四川青年走了几千里路赶到广州。
他叫卢德铭,想考黄埔军校,到了才发现考试结束了。
一般人到这里就该回家了,卢德铭不甘心,他通过同乡介绍,拿到了一封给孙中山的推荐信。
见到孙中山那天,这位大元帅正在处理军务,看了推荐信,孙中山抬头打量这个年轻人。
"你来干什么?"
"报考黄埔军校。"
"知道考期过了?"
"知道。"
孙中山沉默片刻,拿出一张纸:"当场写篇文章,题目是'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'。"
卢德铭接过笔,一气呵成,文章里没有空话套话,全是对时局的分析。孙中山看完,当即批示破格录取,编入第二期。
这在黄埔军校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第二期开学典礼上,孙中山专门点名表扬:"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,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。"
入校后,卢德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更关键的是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25年2月,东征开始,军校派出学生军,卢德铭任侦探队长。
什么叫侦探队长?就是要化装潜入敌营,一旦暴露,立刻没命。
卢德铭带着60多个学生,多次潜入陈炯明的部队。敌军有多少人,布防在哪里,火力配置如何,这些情报全是他们冒死换来的。
有一次,他扮成农民,走到敌军炮兵阵地附近,哨兵盘问,他不慌不忙,操着广东话跟对方聊天,套出情报后,转身就走。
第二天,东征军炮火精准覆盖了那片阵地。
周恩来看了情报后,专门找到卢德铭:"你这脑子,打仗时会很有用。"
叶挺说"是他在指挥我"
1925年11月,广东肇庆。
叶挺独立团成立,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。
卢德铭被任命为二营四连连长, 20岁,连长,这在当时算是火箭提拔。
半年后,北伐开始。
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,第一个开进湖南,1926年6月2日,攸县。
战斗打响时,卢德铭的四连冲在最前面,敌军溃退,按惯例应该等待命令再追击。
卢德铭没等,他判断敌军已经乱了阵脚,立刻下令:"全连跟我上!"
四连一路追杀,直接占领了攸县城。
战后,叶挺开会总结,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吃惊的话:"攸县的占领,是四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,不是我在指挥他。"
这话什么意思?
意思是这个20岁的连长,比他这个团长更懂战机。
接下来是醴陵、平江,卢德铭每次都抢占制高点,每次都绕到敌人背后,他的打法灵活多变,敌人摸不透。
8月下旬,北伐军打到汀泗桥。
这是天险,三面环水,一面铁路,吴佩孚把主力摆在这里,修了一圈碉堡。
叶挺独立团接到的命令是必须拿下。
卢德铭研究地形后,提出一个大胆方案夜袭。不走正面,从侧翼涉水,爬上山头,端掉碉堡。
那天晚上,卢德铭带着全连,趟着齐腰深的水,摸上了塔垴山。
敌军万万没想到,有人会从这个方向上来,等他们反应过来,四连已经占领了制高点。
汀泗桥拿下了。
贺胜桥更凶险,吴佩孚亲自坐镇,发誓要守住武汉门户。
卢德铭的四连又是先锋。连续冲锋三次,伤亡过半,第四次,卢德铭自己端着机枪往上冲。
子弹从他耳边飞过,炮弹在脚边炸开,他没停。
贺胜桥也拿下了。
武昌城下,独立团围城40天,卢德铭已经升任一营营长,21岁,营长。
攻城时,一营当敢死队,架竹梯,爬城墙,敌军在城头扫射,竹梯一根根被打断。
20分钟,全营只剩10多个人。
卢德铭负伤,还在往上爬。
武昌城最终被攻破,叶挺独立团因为战功卓著,所在的第四军被称为"铁军"。
战后,卢德铭升任第73团参谋长,从连长到参谋长,一年半时间。
1927年6月,张发奎在武汉组建警卫团,这支部队直属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,地位特殊。
团长人选,上面点名要卢德铭。
22岁,团长。
文家市会议的关键一票
1927年9月19日,湖南浏阳文家市。
秋收起义失败了,各路起义军在这里会合,总共只剩一千多人。
前敌委员会开会,讨论下一步怎么办。
师长余洒度站起来:"继续进攻长沙!"
他的理由很简单,我们是工农革命军,就该打大城市,退到山里算什么革命?
三团团长苏先骏附和:"革命了半天,却革到山上做山大王,这叫什么革命?"
会场里一片沉默。
毛泽东开口了,他说,敌强我弱,硬打长沙就是送死,应该向农村转移,保存实力,寻找根据地。
余洒度不服:"我们好不容易拉起这支队伍,现在要往山里跑?"
争论越来越激烈。
这时候,卢德铭站了起来。
作为起义军总指挥,他的态度很关键。
"我支持毛委员的意见。"卢德铭说得很直接,"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死抱住昨天的决定不放,主张到大城市去与敌人硬拼,势必要葬送我们这支起义部队。"
他停顿了一下,接着说:"我们不是怕死,是要为革命保留火种。"
这句话分量够重,卢德铭是从北伐战场上打出来的,汀泗桥、贺胜桥、武昌城,哪一场不是硬仗?他说这话,谁都得掂量掂量。
会议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。
9月20日,部队离开文家市,向井冈山方向转移。
如果当时卢德铭站在余洒度那边,历史可能完全不同。
38年后,1965年,毛泽东重上井冈山。
他对江西省委负责人说:"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,一个很好的同志,有智慧,能吃苦。在文家市决定进军路线的会上,就是他有力地支持我的提议。"
这话说得很平淡,可熟悉毛泽东的人都知道,他很少这样评价一个人。
22岁的诀别
9月22日,起义部队到达萍乡芦溪。
23日凌晨,部队刚出发,敌军突然从后面追上来。
后卫第三团被打散了。
卢德铭在前队,听到枪声,他立刻勒马:"跟我回去!"
警卫员劝:"总指挥,前面部队需要你指挥。"
"后面的人更需要。"卢德铭说完,带着一个连往回冲。
战场在山口岩,敌军占据了白泥岭制高点,居高临下扫射。
卢德铭迅速判断形势,下令抢占另一个高地。一个连对抗一个团,就是要拖住敌人,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。
战斗进行了半个小时。
第三团的人陆续撤了出来,卢德铭准备撤退。
这时候,敌军已经完全占据了白泥岭,他们的火力封锁了整个山口。
卢德铭骑着白马,在战场上来回奔驰,指挥部队撤退。
白马太显眼了,一颗子弹飞来,击中了他的右胸,卢德铭从马上摔下来,倒在一户农家的后门口。
22岁,秋收起义总指挥,阵亡。
毛泽东得到消息,正坐在轿子里养脚伤,他跳下轿子,忘了脚疼,往前冲了几步。
"还我卢德铭!"
喊完这句,他又说:"给我三个师也不换!"
三个师,至少一万人。用一万人,换一个22岁的青年。
这账怎么算?
从军事才能看,卢德铭20岁当连长,21岁当营长兼参谋长,22岁当团长和起义军总指挥。这个晋升速度,整个革命军队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个。
从政治判断看,文家市会议上,他在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。这不是简单的服从命令,而是真正理解了"农村包围城市"的战略意义。
从指挥能力看,叶挺说过那句话,是他在指挥我。一个团长说连长在指挥自己,这话背后是什么?是对军事天赋的认可。
如果卢德铭活下来,会怎样?
他可能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,成为红军早期的重要将领,1928年朱毛会师后,以他的资历和能力,至少是副军长级别。
长征、抗战、解放战争—— 如果他一路走下来,1955年授衔时,元帅军衔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会不会是第一元帅?
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,朱德的地位,是长期革命斗争中确立的。他的稳重、坚定、对党的忠诚,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。
可是毛泽东那句"给我三个师也不换",已经说明了卢德铭的价值。
1927年9月25日,山口岩,卢德铭倒下的那一刻,所有可能性都终止了。
他留下的,只有一个22岁的背影。
还有毛泽东的那句话。
那句在战场上喊出来的、带着痛惜和愤怒的话:"还我卢德铭!"
参考资料:
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:《"学习党史•敬读碑文"系列音频节目丨千秋凛然英雄气——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》(2024年10月21日)
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:《卢德铭:秋收起义铸丰碑》(2022年9月4日)
四川省情网:《【红色记忆】卢德铭在秋收起义》(2023年9月24日)
参考资料:
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:《"学习党史•敬读碑文"系列音频节目丨千秋凛然英雄气——卢德铭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》(2024年10月21日)
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:《卢德铭:秋收起义铸丰碑》(2022年9月4日)
四川省情网:《【红色记忆】卢德铭在秋收起义》(2023年9月24日)
发布于:福建省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