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7—28日,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行。
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口气公布了7项多学科联合攻关的“硬核”成果:
祭祀坑年代被精确锁定在公元前1201—前1012年;独创“芯骨—条形芯撑”青铜铸造技术首次确认;金器、彩绘铜器、象牙保护等研究全线刷新认知。
伴随成果发布,“三星堆是否爆发过内战”“黄金从哪里来”“为何仍不见文字”等网友热搜“十问”迅速霸榜。
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梳理,带您看懂“热搜”背后的科学真相。
一、七项“硬核”新进展到底“硬”在哪?——给考古成果装上“放大镜”
1. 年代“硬核”——给8座坑上了一把“时间锁”
不用再猜!北大、川大碳十四联队把竹子、骨头、木炭测了200多个样,95.4%概率将祭祀坑年代锁定在公元前1201—前1012年,误差±30年,测年精度达到商代考古研究前沿水平。
展开剩余87%2. 铸造“黑科技”——3000年前的精密工艺革命
首次发现“竹木芯骨+条形芯撑”技术,让1米8的青铜扭头人像实现整体精密浇筑。分铸、浑铸、锻造“三合一”工艺体系,展现古蜀工匠对高难度铸造技术的开创性突破。
3. 黄金“天花板”——一口气用掉2千克
金面具、金杖、金箔均为金银合金材质,采用灰吹法提纯,总用量超过同期殷墟遗址10倍,成为商代黄金使用规模的重要考古发现。
4. 彩绘“隐藏皮肤”——原来铜人也会“化妆”
铜扭头人像衣袖检出朱砂+大漆双层彩绘,经二次烘涂工艺处理,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实物,印证了古蜀文明在表面装饰技术上的超前探索。
5. 稻作“大粮仓”——城内农业集约化证据
考古发现城内存在大规模湿地稻作遗存,集约化种植模式为古城人口支撑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。
6. 象牙“急救室”——脱水保护技术突破
采用“现场保湿—逐步脱水—天然大漆封闭”三步法,成功实现象牙含水率的显著降低与收缩率控制,为常温展示奠定技术基础。
7. 城市“水系突变”——壕沟改道暗藏历史线索
城墙外壕沟发现与祭祀坑同期的淤土堆积,专家推测可能存在重大突发事件影响,相关成因仍需更多考古证据支撑。
总之,本次研究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,从年代、技术、经济、环境等维度实现对三星堆文明的精细化解读,推动考古研究从“器物发掘”向“社会复原”深度跨越。
二、网友热搜“十问”——把好奇写满弹幕,让考古被迫“加更”
1. “误差三十年还算精确吗?会不会一抖又晃到商末?”
网友翻出夏商周断代工程旧闻,担心“世纪悬案”重演。
北大碳十四团队负责人吴小红解释:
这次采用“系列样品测年法”——同一条炭化竹篾分五段送检,与殷墟、新郑等同期遗址数据交叉拟合,“±30年”是95.4%置信区间的最大浮动范围;若按68.3%概率计算,误差可缩小至±12年。
“测年精度已达到商代考古研究的前沿水平,为三星堆建立了可靠的时间坐标。”
2. “内战说是不是在写小说?证据链缺哪一环?”
高赞评论要求“上兵器、上创伤”。冉宏林回应:目前尚未发现成批折断的兵器或人骨砍痕,但三大迹象值得关注——
神权象征的青铜大面具、金杖存在故意砸弯、焚烧痕迹;
8座祭祀坑同步填埋且跨坑器物可拼合,显示“毁器”行为具有计划性;
城墙外壕沟淤土层含大量炭屑,与城市水系改道年代吻合。
“内战”目前暂列为“待证假说”,下一步将通过扩大城墙剖面发掘、寻找兵器遗迹完善证据链。
3. “2千克黄金从哪流进四川?可否锁定矿源?”
网友把川西、甘南等地标进“藏金图”。
伦敦大学学院同位素专家王全月透露:已完成17件金器的铅同位素分析,多数数据指向“松潘—甘孜地体”,与岷江、大渡河沙金分布区重叠;但1件金杖鞘的同位素特征偏向滇西,“这表明古蜀可能存在多条黄金贸易通道,并非单一来源。”
4. “彩绘铜器会不会一展就‘掉粉’?加固靠谱吗?”
观众担心“颜色熬不过展期”。彩绘研究组韩倩博士介绍:采用“微米级氢氧化钙渗透+大漆—醇酸复合封护”技术,配合相对湿度45%的恒温展柜。
模拟实验显示,彩绘层在常温光照下稳定性良好,色差变化控制在肉眼难以察觉的范围内,“掉粉”风险已降至博物馆展示的安全标准。
5. “文字缺席是三星堆最大BUG?”
弹幕刷屏“无字天书”。霍巍解释:虽未发现甲骨文或金文,但出土陶器底部刻有“∧”“十”等200余件符号,玉璋、玉琮边缘存在重复刻划图案,不排除为“签封”或“物勒工名”的早期标识。
“文字可能存在于竹木、纺织品等易腐载体上,宫殿区的发掘将是解开谜团的关键。”
6. “芯骨技术是否外来?为何与中原不同?”
网友对比殷墟“范铸”工艺。冶金考古负责人陈建立指出:三星堆“竹木芯骨+条形芯撑”技术属于本土创新——以竹木条搭建骨架再制范,解决了细长器物的铸造扭曲难题,而中原同期多采用“壁范三合”工艺。
“这是古蜀工匠在长江上游独立发展出的青铜铸造体系。”
7. “象牙脱水后会不会缩成‘牙签’?”
曾目睹兵马俑褪色的观众心有余悸。文物保护组张然回应:通过“现场保湿—逐步脱水—天然大漆封闭”三步法,象牙含水率显著降低,尺寸收缩率控制在极低水平,且加固处理具有可逆性,为后续技术优化留有余地。
8. “稻作真能撑起一座世界级都城?”
农业考古显示:城内发现大规模湿地稻作遗存,植硅体分析证实为驯化粳稻,产量高于同期黄河流域;同时出土碳化粟、黍,表明稻旱混作模式已形成。
“粮食生产的集约化,被认为是三星堆在商代晚期快速崛起的重要经济基础。”
9. “下一步挖哪里?会不会再挖八年?”
网友调侃“考古比追剧更熬人”。冉宏林透露:已探明宫殿基槽、疑似码头区等重点区域,计划2026年启动发掘;同时将采用高分辨率CT扫描祭祀坑填土,寻找微小金珠、彩绘残片等易被忽略的文物,“实现真正的‘沙里淘金’。”
10. “成果多久能看到?能否云考古?”
官方回应:新发现文物将于2026年春节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出,全程提供8K+5G直播;同步开放科研数据库,测年、同位素等数据实时共享,让公众“零时差”跟进考古进展。
综上,“弹幕式”追问让考古工作者既“头大”又兴奋,一场21世纪的“全民考古学”就此拉开。
三、从“热搜”到“研究”——专家怎么看?
“公众每提一次问,都是对考古学的一次科普。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冉宏林表示,网络热搜让研究团队保持“透明”与“自省”,“只有把数据、图表、实验流程全部公开,才能经得起弹幕式检验。”
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则提醒,三星堆的价值不仅在“新奇”,更在于填补长江上游文明节点,“当我们把古蜀年代、工艺、生业、信仰四条线织成网,就能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展开对话。”
四、结语:让“追问”成为常态
从1986年1、2号坑石破天惊,到2025年8座祭祀坑“全链条”研究,三星堆考古已进入“微观年代+多学科+公众参与”的3.0时代。
7项硬核成果回应了学界关切,也催生了新的“十问”。
正如网友所言:“追问本身就是对文明最好的致敬。”下一次答案何时揭晓?我们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辽宁省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