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灭战作为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战术,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敌方有生力量的彻底摧毁。与击溃战不同,歼灭战能从根本上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——不仅消灭敌方士兵,还能缴获其武器装备、摧毁后勤体系,让对手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战力。比如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,我军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,不仅打掉了敌人的“王牌部队”,更极大震慑了其他敌军,直接影响了后续战场态势。这种“打蛇打七寸”的效果,能快速改变敌我力量对比,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。
从心理层面看,歼灭战能给敌方造成毁灭性打击,瓦解其士气与斗志。当一支军队目睹战友被整建制消灭,极易产生恐惧与绝望情绪,进而动摇其抵抗意志。历史上,辽沈战役中锦州的解放与廖耀湘兵团的覆灭,让东北国民党军彻底丧失抵抗信心,加速了整个东北战场的解放。相反,若仅满足于击溃敌人,对方往往能收拢残部、重整旗鼓,导致战事迁延日久,徒增己方消耗。歼灭战的“震慑效应”,能在精神上击垮对手,降低后续作战的阻力。
对己方而言,歼灭战能极大提升部队的士气与实战能力。每一场成功的歼灭战,都是对指挥艺术、协同作战、后勤保障的全面检验,获胜后士兵的信心会显著增强,部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也会随之提升。同时,歼灭战中缴获的武器弹药、物资装备,能直接补充己方实力,实现“以战养战”。比如土地革命时期,红军通过歼灭国民党地方武装,不断壮大自身力量,逐步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这种“越打越强”的正向循环,是歼灭战独有的战略价值。
展开剩余65%打好歼灭战,首要前提是精准把握战场态势,选准歼灭目标。需综合考量敌方兵力部署、装备水平、后勤补给等因素,优先选择孤立无援、战斗力较弱或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敌人。解放战争中,我军常以“割韭菜”式的方式,先分割敌方重兵集团,再集中力量围歼其中一部。例如淮海战役初期,我军先围歼黄百韬兵团,切断国民党军的海上退路,为后续歼灭黄维、杜聿明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。目标选得准,歼灭战就成功了一半。
集中优势兵力,是打好歼灭战的核心原则。毛泽东曾强调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”,这一思想在无数战例中得到验证。通常需集中三倍以上于敌的兵力,形成“以多打少”的局部优势,确保在短时间内突破敌方防线、分割包围敌人。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云山战役,志愿军集中6个团围歼美军骑1师第8团,以绝对兵力优势打乱敌人部署,最终取得中美军队首次交锋的胜利。若兵力分散,不仅难以形成合围,还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。
灵活运用战术,实现对敌人的彻底包围与分割,是歼灭战的关键环节。需通过穿插、迂回等战术,切断敌人的退路和增援路线,形成“关门打狗”的态势。平津战役中,我军先“围而不打”“隔而不围”,阻止傅作义集团南逃或西撤,待完成战略包围后再逐个歼灭,既减少了伤亡,又实现了战役目标。分割包围的核心在于速度与隐蔽性,要让敌人在察觉危险时已陷入绝境。
严密的后勤保障与协同作战,是歼灭战的重要支撑。歼灭战往往耗时较长、消耗巨大,需确保弹药、粮食、药品等物资的持续供应。同时,步兵、炮兵、装甲兵、航空兵等多兵种需密切配合,形成合力。辽沈战役中,东北野战军动员了百万民工支前,确保前线物资供应;各部队按统一指令协同行动,最终实现了对锦州的攻坚战与对廖耀湘兵团的围歼战的无缝衔接。缺乏协同与后勤,再完美的战术也难以落地。
战后的快速休整与战场清理,也是打好歼灭战的收尾工作。歼灭敌人后,需及时收拢部队、补充兵员、修复装备,为后续作战做好准备;同时要清点缴获物资,救治伤员,处理战俘,避免留下隐患。莱芜战役后,我军仅用三天就完成休整,迅速转移兵力,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争取了时间。有效的战后处理,能让部队始终保持战斗力,将歼灭战的成果转化为持续推进的战略优势。
总体而言,歼灭战的好处在于彻底削弱敌人、提振己方士气、加速战争进程,而打好歼灭战则需在目标选择、兵力集中、战术运用、协同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。这一战术不仅是军事智慧的体现,更考验着一支军队的综合实力与战略眼光,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发布于:四川省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