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合肥日报
□袁芳
8月17日,在深圳打拼的湖南人吴先生,带着10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,在历时31天,徒步了800多公里后,终于到达了长沙南站。此事引发社会热议,有人认为,现在的孩子需要这种磨炼;也有人质疑,这是不是没苦硬吃?
我们常说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意思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能助力人的成长。对于孩子来说,成长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,更是生活能力的提升。一位父亲带着孩子以脚步丈量大地,不仅是陪伴,也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。在路上,骄阳、风雨、路途带来的坎坷,还有让孩子轮流当“财务总监”的做法,都是独具特色的教材。当“坚持”不再停留于书面,而化为脚下的路,那种由亲身体验所锻造的意志力,会在心灵深处刻下印记。
对孩子进行适当的“吃苦教育”,是为了培养孩子艰苦朴素、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韧劲。但家长应该明白,“吃苦教育”不等于人为制造挫折,也不是挑战孩子的极限,而是有策略地培养他们的能力。“吃苦教育”的前提是科学合理、安全可靠。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,家长当有所了解并做好防范。儿童骨骼、肌肉和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长期超负荷运动,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较大负担。此外,孩子长时间暴露于复杂路况、多变天气中,还存在安全风险。此前关于“吃苦教育”的负面案例也说明,“吃苦教育”若脱离科学和人性化的范畴,可能适得其反,成为一种危险的教育方式。
真正的意志培养,应如春风化雨,融入生活点滴,如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,在体育活动中突破自我,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坚持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遇到的问题等。
教育不是一场心血来潮的极限挑战,更不该以安全与健康为筹码。家长如果实施“吃苦教育”,还当把握好吃苦的“度”,在安全与科学的框架内,让每一次“吃苦”都成为滋养生命韧性的阳光雨露。
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