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不是先被枪炮拖垮的,而是被账本掐住了脖子。
一次大战后,日本军政精英被“封锁恐惧”牢牢拿捏,幻想靠“满洲—朝鲜—华北”的钢煤基地实现自给自足;现实却是工业命根子牢牢捏在英美手里:铁、铜、锌、棉、石油、橡胶大头都靠进口。
高桥是清凭财政扩张把经济托起,但他被刺后,军费脱缰,物资猛涨,贸易顺差转逆差,外汇见底,依赖度反而更深。
陆军盯苏,海军怕美;对外却学意大利“抗制裁”,上马外汇管制、合成燃料等备胎工程,真正致命的一步,是把局部冒险推成全面战争。
淞沪鏖战、南部海岸“和平封锁”,试图三月解决中国,却被坚决抵抗拖进泥潭。
美国不愿触发《中立法》,但“隔离演说”、道德禁运、削减飞机与关键工艺出口接连落下;英国、法兰西算计再三,制裁难一锅端,却在自身战时动员中无心再喂日本原料。
展开剩余51%战线越拉越长,预算从“1亿速胜”膨胀到吞噬常开支九成,民用被挤压,出口失血,帝国链条反噬。
1939年日本推“四年计划”捞最后的油水,可英联邦削供、美国废约限售,镍、铜、铝、航空燃料技术卡脖见血,所谓“东方自给”露出神话的底色。
征服并不能带来自给,只会制造更多被封锁的海岸线和更长的补给线。
抗战的走向,在很大程度上由这场全面的经济危机预设了轨道:日本越打越缺、越缺越南下,最终把自己推向与英美的正面碰撞。
结论残酷而朴素——现代战争首先是供应链与金融的战争,谁掌握能源与关键材料的阀门,谁就握着胜败的方向盘。
发布于:湖南省10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